最近,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向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发来贺信,感谢他们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贡献,并带来了最新消息“2012年贵公司的产品将参加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为代表的探月二期火箭发射任务。”昨天,记者走进了这家企业一探究竟。
一名被拒签出国的创业者
关于宁波信远的故事,还得从19年前讲起。
1993年底,26岁的宁波青年袁奕琳辞去了浙江大学化学测试中心的工作,满怀憧憬地揣着美国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去美国领事馆签证。没想到,领事馆的签证官只是用眼睛瞟了瞟他的材料,就盖上了6个月后再来申请的拒签章。
生性倔强的袁奕琳并不服气:“不出国就不出国。难道在国内就不能有个更好的未来?”
1994年初,他以非常有限的资金在宁波江北租赁厂房办起一家公司,并选择做一个非常冷门的产品膨胀石墨。
“膨胀石墨经过不同的配方和分子组合能发挥出更多的特性,如具有强大的抗腐蚀性、非常良好的冷热稳定性及抗蠕变性,它能泡在硫酸、硝酸里,能承受300℃的高温和零下200℃的低温,是一种天生的密封材料。”袁奕琳介绍说。
十多年前的信息来源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及时,膨胀石墨这一冷僻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哪里,客户会是谁……一系列的问题,对初涉此业的袁奕琳来说,真如云里雾里。
袁奕琳只身前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大使馆(唯独没去当初拒签自己的美国大使馆),介绍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很难想象,一个仅有几名员工的小厂会有如此大胆的举动。最后,德国大使馆帮助袁奕琳联络了几家客户,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有家德国企业下了试订单,结果信远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被德商看好。
袁奕琳对德国市场情有独钟,因为德国产品历来以严谨、优质驰名世界,如果能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开拓其他市场就不会太难,这样,就能给初建的企业一个很好的起点。
短短一年时间,信远的产品便迅速被欧洲市场所接受。自此,信远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会为国家航天部提供密封件,这其中还有一些曲折。早在2008年10月,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牵线下,国家航天部找到了袁奕琳,希望信远公司能对石墨进行进一步研究,研发出适用于航天飞行器的密封材料,而且是应用于最关键的部位动力系统中。而在这之前,国内航天飞行器上的密封材料或依赖进口或是由外资企业生产,这也意味着“航天安全受制于人”。
袁奕琳把这个看成来自太空的挑战,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遇到最大的挑战。
在接到任务后,信远公司立刻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研发制作密封配件。但很快,科研人员发现这几乎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因是,航天部对密封圈的精度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一般民用的石墨密封圈可以接受的工差为0.3毫米,而航天部要求的工差不能大于0.1毫米,而且各种性能都要“零缺陷”。
当科研人员拿着研发出来的密封垫片去检测精度时,竟然找不到可以检测的机器国家检测中心的那台最先进的检测仪也无法检测,它的最大检测精度比航天部的最低要求还高出6倍。
一种胸怀民族工业的豪情
怎么办?信远向欧州密封件检测中心发去咨询信件。对方回信说,能提供检测的全世界只有7个地方,但在中国,没有。
信远似乎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委托国外检测,那当初航天部要求国产化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而且一来一往又极费时间;自己购买一台几百万的昂贵仪器,组建全球第八个检测中心,但那一定是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亏本买卖。
但是,袁奕琳很快就决定,组建“检测中心”,做一次亏本买卖。他说:“有时候做决定会被一股豪情所牵动,好像这并非我一个人一个企业的事,这是一个产业,一个民族工业的事。”
半年后,袁奕琳将新研发的密封件拿到了国家航天部。2009年5月,产品通过了国家航天部的鉴定。经过第一次的技术认可,国家航天部又提出设计一种要求更为严格的密封件,在经过层层严格的测试,袁奕琳拿出的新产品再次成功通过鉴定。这也意味着,我国今后制造航空航天飞行器所需的密封材料,不再需要从国外进口。
“那段时间,由于忙于研发,我甚至一个月才走出一次厂区大门,直到攻克所有的技术难题。”回顾那段难忘的经历,袁奕琳记忆犹新。
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各位注意,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
去年9月29日,运载“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火箭在万众瞩目中顺利发射升空,火箭的动力系动中,就应用了信远的石墨密封圈。“发射成功喽”,在那一刻,信远公司的厂区里一片沸腾,“我们公司研制的密封圈参加国家探月火箭发射任务了。”员工们奔走相告,度过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在这之前,信远的膨胀石墨密封圈圆满完成了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欧洲星”等国际卫星任务。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通讯员王明光
|